Copyright (c)2004-2014  XX企业的网站
沪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详情
好书分享——《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
来源: | 作者:zjliangyou | 发布时间: 2021-08-30 | 54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个星期之前的8月22日,中国核工业功勋榜技术工人代表、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原公浦病逝。“原是原子弹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跟原子弹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的原公浦总是喜欢这样自我介绍。1964年,原公浦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铀球的精细加工,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让国人挺直了腰杆子。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讲述那个年代老一辈科学家、科研部队、技术人员不畏艰难,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书籍:《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

翻开浓浓墨香的书页,就像推开深重的历史大门,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一声召唤,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满腔热情地投身祖国建设事业。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归国途中被驻日美军关进监狱,在祖国人民和世界科学界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在英国留学10年,获得两个博士学位,是第一个在英国取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1950年,邓稼先用不足两年时间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的第9天就登上了回国的邮轮,抱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的初心,回到国内,加入了中国核事业。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程开甲教授,在天山深处核试验基地的“干打垒”平房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了近20年。他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着。”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1956年2月,按照周总理要求,钱学森起草了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意见书。

党中央一声令下,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队伍从四面八方开进,形成继解放大西北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一批批从炮火硝烟中冲杀过来的中国军人,带着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走向工厂、矿山,走进科研院所,踏上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新征途。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是张蕴钰。这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将军面对新的光荣使命,激动地说:“上几代的爱国者已经捐躯,处于当代的我们能为祖国的现代化效力该是多么幸福呀!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光灿的国史,有此际遇何志不酬呢?”

我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最初得到过苏联的技术援助。可是,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要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短短1个多月时间,1300多名专家撤走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顿,一些厂矿停工停产,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被迫下马,他们甚至带走或烧毁了大量图纸资料。这种情况下,邓稼先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艰苦攻关,光是计算草稿就有几十麻袋。当年他们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就是两架每秒300次“乌拉尔”计算机,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就是靠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他们夜以继日,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任何困难都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图强的壮志和雄心,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依然直挺着不屈的脊梁,艰难而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很快,我国自己制造的被称作“争气弹”的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准确命中目标。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0年,我国登山健儿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给在艰难中前行的中国人民带来极大振奋。周恩来总理说:我们在尖端技术上,要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那样前进。1961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自己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为国争光的壮丽事业。

当时正值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帝国主义封锁,国民经济出现了空前困难。在青海高原、在大漠深处,科技人员和战士、职工一起开荒种地,打骆驼草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基地建设。他们咬紧牙关,用心血、用汗水、用双手、用肩膀、用因饥饿而热量不足的血肉之躯推动着共和国核武器事业前进的车轮。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在最危难的关头闪耀出最灿烂的光彩。极度困难的年代,也是实验室灯光明亮的年代;忍受饥饿的年代,也是创业者歌声嘹亮的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起“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我们站在今天的中国,回望昨日,思考一下中国当年被美苏同时"卡脖子" 的时候,究竟靠什么研制出原子弹,而今天我们面临个别国家在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我们又要怎么应对。要想击败对手,就必须拿出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实践科技自立自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两弹一星”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爱国志士的心血和汗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党总结经验、凝聚形成的优秀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刻苦钻研、努力奋斗,加强学习,锤炼技术,勇攀科技高峰,就像原公浦那样争做“一颗螺丝钉,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浙江省粮油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