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正在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撤销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作为面粉处理剂的相关政策。这意味着已在我国合法使用了20多年的增白剂,可能从面粉等食品原料中消失。
要客观地认识增白剂,需要从它的功能说起。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水和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释放出活性氧离子来氧化面粉中的极少量有色物质,能使面粉增自,同时生成的苯甲酸还能对面粉起防霉等作用,以延长保存时间。
其实,将过氧化苯甲酰简单称作增白剂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面粉发生质的改变。由于新磨制的小麦粉中含有~种未被氧化的蛋白酶.因而无法高效分解小麦粉中的蛋白质。这种小麦粉缺乏弹性和韧性,用来制作馒头和面包类食品,会出现皮色嗜、不起个、易塌陷收缩等现象,而且口感很差,发黏且不够松软,但贮藏一段时间后,上述缺点会被克服,这一过程被称为小麦粉的“后熟”或“熟化”。在自然条件下,熟化一般要三四周.但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就可大大缩短。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面粉增白剂的主要作用其实是催熟面粉。
联台国粮农组织2004年发布的“化学与技术评估”文件显示,增白剂主要有3个副作用:形成有害降解产物;损害基本营养物:与食品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从面粉加工到最终被人体消化的过程中,绝大部分(91%)增白剂会转化为另外一种有安全风险的产物——苯甲酸。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2005年发布的一份文件表明,苯甲酸可能同某些软饮料中的维生素c发生反应,形成少量的苯.而苯是有毒的。
增白剂还会产生其他危害更严重的产物如环磺酸盐(一种有害的糖精)。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实验证明,过氧化苯甲酰确实破坏面粉中的叶酸(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增白剂还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A.除此之外,增白制对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氧化所形成的破坏也引人关注,它所产生的促氧化剂能干扰亚麻油酸和亚麻酸等脂肪酸的新陈代谢过程,这种副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得到初步确认。